心理咨询 长沙婚姻咨询 长沙青少年学生心理咨询 长沙心理咨询中心 长沙心理咨询专家 长沙心理医生 长沙心理咨询/婚姻咨询/长沙晨光心理咨询
 | 首页 | 最新活动 | 关于我们 | 媒体报道 | 心理资讯 | 咨询须知 | 收费付款 | 服务范围 | 专家介绍 | 学习园地 | 公益事业 | 企业培训EAP | 联系我们 | 管理员 | 
  您当前位置 -> 心理资讯   

和谐家庭的幸福之路--盛晓春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日 20时0分


 

( 发言整理)

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代表,大家下午好!今天主讲的老师是盛晓春,盛老师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心理系主任,德中心理治疗常任理事,家族治疗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业注册委员会委员,盛老师带来的题目是“和谐家庭的幸福之路”,掌声有请!

    盛晓春:谢谢主持人的介绍,也谢谢大会组委会的邀请,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也很荣幸跟大家一起交流,因为从业以来我做的事情一直和家庭有关系,而且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心理学的力量-从幸福家庭到幸福中国”,应该是跟我们的专业非常相对。今天与其说讲课,倒不如说向大家汇报这些年我自己的一些工作。也希望能够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探讨,向大家讨教,汇报一下我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他们讲这样一些话。

    我的职业生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1988-2005年,武汉市精神病医院当了精神科医生,一当就是17年,在这个过程中曾经也去过德国,也学习过精神病的社区治疗,而且念的博士也是这个专业,走上心理治疗这条路非常偶然的原因,是因为91年3月份在海德堡遇见了赵学东教授,就这样阴差阳错走上了心理治疗这条路。尽管这样,精神病医院做精神科医生的时间比较多一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精神病医院。第二段是从05年到07年,在上海东方医院和同济很有缘,念大学念的武汉医学院,后来也叫同济医科大学,去了上海以后也是在同济大学的附属东方医院,在那儿做了心生科医生,看的疾病也是跟精神病有关系,比如说抑郁、焦虑,也有重性的精神病。第三段是我现在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这样一个职业生涯,有时候我经常跟大家开玩笑说,我的职业现在叫老师,实际上是一个披着人民教师外衣的精神外科医生。一直以来都在做家庭治疗,去德国也是很凑巧看家庭治疗的录像,和赵先生一起看,当时英文的带子也有,德文的带子也有,甚至意大利文的,我们都看不懂,但也看。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开始对家庭治疗感兴趣,中德班培训开始之后,最早我94年开始,那个时候叫中德心理治疗讲习班,也做过一些翻译,后来97年连续培训开始之后,加入中德班培训中,一直学习家庭治疗,我大概是这样一个职业经历。

    今天的主题结合今天的主题是“健康家庭、健康中国,我想讲什么?想跟大家一起探讨这样几个事情。第一,什么叫幸福的家庭,幸福的家庭有没有什么标准,怎么能够做到家庭幸福,这是第一个话题。因为我是做临床的人,或者在诊所里也看心理咨询的人,更多时候看到的不是特别顺的家庭,有的时候我也会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影响着家庭的和谐,这一块反而探讨的多一些。或许可以这样说,幸福的家庭有他的阳光大道,路上会有很多的绊脚石,会有很多不顺,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可能会影响家庭的幸福,这是我们会谈的比较多的一些内容。有一些人对家庭治疗了解,在座也有一些相关的专业人员,我们一起来讨论,如果这个家庭出现问题,我们怎样去应对。如果说可以有一个叫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怎么做、怎么学,如果大家愿意可以一起交流。

    大家都希望家庭幸福、家庭和谐,请问大家什么样的家庭是幸福的家庭、和谐的家庭?以下是有八个标准,看一看他在说什么?有所谓健全的家庭结构,适当的领导,把家庭看成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一样,他有着清晰的组织架构,有权力的分配,有领导、有服从。核心家庭中父母应该是主要的责任承担者,不是祖父母、不是爷爷奶奶,更不是孩子,是指父母。说是这么说,很多家庭是不是这样的,是不是所有的家庭里边父母都能够担当主要的责任?好象不一定。记得我刚到哈尔滨的时候,记得这样一个家庭,当时在店里边买电视,看见16岁的小姑娘,懒洋洋的突然想起什么玩手机,突然想起什么就大声叫一个人的名字,一个中年人走过来,穿的比我还要精神,可是在小姑娘面前必恭必敬,小姑娘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很多家庭两个家族的血脉融合到最后成了这样一个孩子成了所有人关注的中心,这个孩子就成了家庭里边的山大王,这种现象可以看到,我见到的还不是最厉害的。更多见的是在很多家庭里边,父母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老爷,他们在小家庭也可以起到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这个家庭里边常常不是父母最厉害,说是这么说,西方人,或者借鉴西方人的标准定出来的一个标准。

    你去看,总之他会对家庭的运作和交流,有一些这样、那样的说法,要达到这个状况,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家庭、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一个很和谐的家庭。总的来讲,都是在说这个家庭作为一个整体,不管作为一个企业还是作为一个机构,还是作为一个社会的生存单元,他都有他的组织架构、角色、功能和分配,要运作良好,他是把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他不光是有关系,还有情感的交流,还有很多这样的要求,整体性、一致对外,好多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大概有八条,结构是对家庭治疗,对于所谓的和谐或者是健康家庭,或者是完美家庭的定义,比如说家庭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瞬时应变,能够根据不同的时代,根据孩子不同的时期,刚才父母孩子不同的关系格局,不断的去调整定义家庭各式各样的内容。

    这样看起来好像是幸福的家庭,有这样一些标准或者说是特点,可是也有人说,第一是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够做到这样?最常听到的是,你说的这些都有道理,可是我就是做不到;或者你说的这些我都懂,可是他对我没用。你提出的这些标准来,那些家庭就能按照这个标准做吗?做不了。所以你看到更多的是这个家庭运作不是这样,这个时候怎么办?这是一个现实,还有人会质疑,有人可能会说,你认为那是和谐的家庭、健康的家庭、完美的家庭,可是你有什么资格、有什么权力把家庭定义成这样子。家庭千千万万,中国大概有将近4亿家庭,将近4个亿家庭,你怎么可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有人可能会说,你可以提一个参考的标准,但是你不可以定义一个严格的,或者具体的限制性的标准。还有我所学的系统家庭治疗,这个流派因为有一些哲学、社会学,还有现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他们可能会对真理、主流、客观、价值观等等这些东西有一些新的思考,他们会认为你作为治疗师,你凭什么要求人家按照你的价值观来行事,或者你定标准的那个人,或者是定标准的这一群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群人,他们可能会这么说,你定出的标准,无论从专业上还是从道德伦理还是从社会规范上,定出来以后无非也就是帮助利益集团或者统治阶级维系这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那是统治阶级的比准,是不是每一个老百姓、每一个个体的标准还不知道。所以他们会对所有的真理、价值观、主流产生质疑,而且因为幸福是家庭治疗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他对治疗师在治疗的过程里边的主导性、引领性、指导非常反感。所以系统是家庭治疗师一个非指导性的流派,他说我们可以陪伴,也可以听你说,如果你愿意听我说,我也可以说,但我不敢肯定我说的就是对的,我也不能说,我说了你必须按照我说的来做,这是和其他流派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地方。

    所以在他的眼里可以这样说,他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和谐标准家庭的规范,或者说是样子,但他可能会说,我知道什么样的家庭是不太幸福、不太和谐、有问题的家庭,他也做了一些总结。托尔斯泰最有名的一句话叫做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很有名的一句话。可是系统家庭治疗师会这样说,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家庭,不幸的家庭却总是惊人的相似。为什么相似,相似在哪些地方,相似在家庭运作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比如说家庭成员不民主、不尊重、不交流、不妥协,有很多这种不,他如果不这样的话,那可能就有问题。而且还有,如果一个家庭不能够照顾到所有家庭成员的利益,他只是照顾了某些人或某个人的利益,甚至让其他的人为了这个人的利益牺牲其他人的利益,他觉得这个家庭就有问题。系统家庭治疗和其他流派有不一样的地方。幸福和谐的家庭到底有标准还是没有标准,各有各的说法,有标准的有标准的理由,说没有标准的也有没有标准的论据。系统家庭治疗师常常会说,其实我也不知道你们这个家庭发展成什么样是最好的,但我愿意陪伴。我听说过有一些家庭是这样的,他们很高兴,有一些家庭是那样的,他们很幸福,我还知道有一些家庭是这样的,所以他们不开心,我们看看你们的家庭在这些所谓的幸福或者不幸的家庭里边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你们家的位置在什么地方,这就是我们要来做的。如果你一定要问我,我们家到底怎么做才能够幸福和谐起来,我不敢说我知道,因为这个责任太重大,那是你们家的事,我要做的事是提供一些信息或者是参考,最后怎么去做,得有你们自己拿主意。所以他是对于幸福和谐没有标准的一个流派。

前面都说怎样的家庭才幸福,现在我们讲怎样的家庭可能不幸福,这有两个例子,都是我自己见过的个案。第一个个案叫做岳阳电话查煤气,讲的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她妈妈是家庭培训班的学员,应该是特级老师,教数学,非常精神,个子不高,讲话非常精神。她的孩子拿了各种学校组织、社会组织的奖,很自觉,成绩也非常好。什么叫岳阳电话查煤气,讲的是她女儿在法国暑假期间交换生,到一个法国家庭去,你家里接待一个法国的孩子,学这个地方的文化、学这个地方的生活方式,也有一点儿像旅游的方式。小女孩在这个时候,去了法国以后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她没有打电话说,爸爸妈妈我挺好的,你们放心,我这里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们怎么样。她没有这样问,她问的是什么?妈妈你那个煤气关好没有,你那个水龙头关好没有,还有你那个门锁关好了没有,大家一听这是什么东东?在精神院工作过的同事会说什么,强迫。这个女儿还说,妈妈其实我知道真没有这个必要,而且他不是第一次打电话这样说,每天打电话都问这个事,还会说,她说我知道完全没有必要这样,但是我控制不住,我就是很担心,我就是很担心你那个煤气阀没有关上,担心电灯没有关上,我不知道,就是控制不住。最后妈妈也着急了,这个孩子一直很好,又很懂事,独立能力很强,社会活动很活跃,这么好的孩子,突然之间成了这个样子。

    觉得挺有意思,你去看她的家庭更有意思,妈妈是特级老师,特别能干,一心在工作上,要求特别严格,对孩子也很有要求,但用她自己的话说,对孩子要求不严格。我所知道的特别是小学老师对自己孩子不严格的真是不多。小学的几个老师,这样跟我说,那个题目不会做,很简单,一巴掌打过去。我告诉你我怎么教育我孩子的,每天早上几点钟起来,比如说五点三十分起床,几分钟的时间洗漱、穿好衣服,几点钟去出门,在公共汽车上,大声的背诵三首唐诗,再背乘法,再背名言名句。当时我听了都晕了,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是很辛苦的。前不久坐飞机的时候,还见过这样的妈妈,那个孩子大概还不会说话,在玩iPad,飞机起飞的时候要把iPad关掉,刚开始孩子不答应,哭闹,过了一会不行了,也玩半天了,有一点儿在那儿迷瞪的睡,孩子就在旁边讲,21、22、23、24,再用英文说一边,一直不停的在孩子耳根边上说。我坐在旁边毛骨悚然,有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步线上,有一个教育家说,中国的孩子不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而是不要把孩子整死在起跑线上。非常大的一个问题是来自于社会变迁转型给家庭、给个体造成了很大的一些影响。先生是军人,后来转业进入了政法机关,干了一段时间以黑自己下海,能力也非常强,他们两个在家庭里边没有太多的交流。俩都很能赚钱,妈妈赚钱很多,爸爸下海也很能赚钱,谁都不买谁的帐,平时很少交流,每个都把每个人的事做好。单个的都是很成功的人,小女孩能够达到的没有达到的,唱歌比赛等等所有的都不会让家庭担心,这么好的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我就在想,她个人的状况和什么有关,和学校还是和家庭氛围有关,还是其他什么。这是我们的第一个个案。

    第二个个案,很多人是做个体咨询的,不知道做团体、小组、夫妻、家庭的多不多。看起来是一个个案,上海某大学的一个学生19岁,他的主要问题是原来在中学的时候成绩还不错,到了大学以后因为考进的学校比较好,去学校成绩不是特别突出,个子也不是很高,人有一点儿圆圆的,有一点儿面的感觉,上大学以后成绩也不突出,长的也不帅了。跟同学也建立不来关系了,找不着方向、找不着北。最后把感情投注到中学时期交往的身上,个子一米八三,黑黑的、壮壮的,有一点儿黑老大的感觉,结果他去了广西上大学。他就给这个同学打电话,怕人家烦,干脆给他冲电话费,最后逃学跑到广西找他去,他已经有了女朋友,两个人手牵手上街,他跟着后边。听起来这个小孩有什么毛病,有一点儿抑郁、人际关系障碍等等都有可能。这个家庭很有意思,丈夫是工人,比妈妈小三岁,爸爸而且还是被领养的,不是爷爷奶奶亲生的孩子,再往上看更有意思,这个奶奶比爷爷小16岁,爷爷是个老红军,大家都知道老红军的待遇还是挺高的,家庭条件也很好。奶奶就觉得我们家,虽然我出生是农村的,我小时候还是在孤儿院长大的,我也是被人领养的,但我觉得我们这样的家庭看不上我们家媳妇,他们家是农村的。在19岁的大学生成长中心里有这样一个事,他妈妈剩下他三天以后,奶奶就把妈妈赶回了农村老家,这个孩子就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奶奶说自己很辛苦,把这个孩子拉扯大。最重要的是所有的事情里边奶奶不让妈妈去参与,都按奶奶自己的标准去养育、教育孩子。这个家庭里边为什么写着说“老佛爷”的孙子,大家都知道老佛爷是谁。在他的家庭里边,他儿子比他大16岁,而且已经88岁,革命一辈子,安祥晚年了,你们的事我就整不明白了。所以在他们那一代是没有什么太多可以去约束他的,他自己是孤儿院长大的,所以他也没有兄弟姐妹去借鉴,他也不知道怎么跟人去打交道。自己的儿子又是被领养的,也不是他自己生的,媳妇还是农村来的。所以在这个家庭里边就完全没有谁能够跟这个奶奶去抗衡,所以她在这个家庭里边说什么就是什么。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最后这个小孙子一直长到,原来小学、中学成绩在当地还可以,所以老师捧着,同学们宠着,总有一帮小朋友跟着他,但到大学不一样了。这时候所有的资源、心理的优势支撑的东西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就开始找不着北了。他这时唯一搞不明白就是要问奶奶,为什么这样子。他到咨询室问咨询师,咨询你的家庭背景比较特殊,你问一下同学,在他们的家庭中是谁跟他打教导。他问了一下,都是爸爸妈妈管孩子多,爷爷奶奶在农村,有的在家也是不怎么说话,还是爸爸妈妈厉害,他就觉得这个事有一点儿奇怪。他咨询完以后第一个事就是这个事我得回去问问我奶奶,怎么会是这样。个人的问题和家庭有没有关系,关系很大。

    我们天天接触各种各样的个案,透过个体的抑郁焦虑等等等问题,表面看都是个人的反映,但你去找他比较早期的发展,找他的家庭氛围,里边多多少少都能找到很多问题。虽然我不好说,你学家庭的,所有的问题都从家庭考虑,不能这么讲,但是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待个人得问题,解读个人问题,毕竟是一个新的路口。精神分析经常说,童年经历很重要,童年期的创伤很重要,童年期的依恋障碍很重要。但童年期的经历80%都是在家里,不是家里也是他的照料者,孤儿院还是学校,还是有一个成年人的团体。如果这个团体的动力有问题,可能就要去琢磨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有一些个人看起来,好像能力很强,可是他跟人没法处关系。还有的人很有意思,他的这些问题只对某些特定的群体出现这些症状,不知道大家见过这样的情况没有,有的年轻的小夫妻,他们的个人生活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但这两个放在一块儿就有问题。

    前两天咨询个案也是这样的情况,结婚时间不长,孩子也不是很大,两家为了谁的妈妈带孩子打的不可开交。最后丈夫的妈的落慌而跑,妻子的妈妈占据了市场。丈夫很郁闷,天天不给妻子、丈母娘好脸色看,就是因为自己的妈妈被赶出去了。当有了冲突的时候,脚力的角逐就开始来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哪些方面在家庭的运作上,这是内修,我们特别要值得关注。那些东西对我们的家庭运作,以及对我们的人际关系有比较大的影响。我个人的一些体会,第一是婚姻的基础。两个人是怎么走到一块儿的,是经过很长时间的了解还是闪婚,还是因为有利害关系。这两个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琢磨一下很有意思,有的是千辛万苦走到一起,有的是通过网络认识,通过网络认识和你实实在在的相处、考察观察很多人是不一样的。还有是结婚的时候就,或者还没结婚两家就开始了矛盾冲突,这也挺麻烦。每一段婚姻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或者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这特别值得琢磨。中国有一句话叫做门当户对,门当户对好不好?(好)。生活习惯、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家庭氛围有很多的相似性。你们家很有穷,我们也不差,你家穷我也差不多。还是还有一些家庭不是门当户对,叫王子喜欢灰姑娘,公主爱上青蛙王子,这两者都不般配,这样的情况也有,可不可以,应该说也可以。有人做过调查,在现行的婚姻里,实际上门不当户不对的占多数,有人还做过研究,相似的夫妻关系稳定的,和互补的关系稳定的比例不一样,好像互补的还多一些。可能因为互补他们有一些相互之间可以借鉴,但互补门不当户不对,他的挑战要多很多。农村的孩子和城市小资家的女子整到一块儿,大学同学挺好,也可以很好。可是时间长了之后,开始就有一点儿不太喜欢,女的觉得生活习惯太不好,睡觉前都不洗脚,吃饭太难看,穿衣服不讲究等等各种各样的说法,对家人、对亲情的习惯都不一样,我们家是常来常往,他们家是老死不相往来。这种互补的婚姻,虽然能够给对方提供一些新鲜的,自己看不到的东西,可是也因为这种差异常常会造成两个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的困难。

有一个家庭治疗师这么说,如果这两个人是因为差异走到一起,最后这个差异可能也会是他们分开的原因,他们也会因为差异而分开。虽然不一定是定律,但很多婚姻里边会有这样的现象,所以你看婚姻基础里边确实很重要,什么样的两个人走在一起,各种各样的条件去比对,总的来讲,在实例上,方方面面比较匹配,大家觉得合适一些,这是一个说法,也是一家之说。

    第二个是原生家庭,自己的父母和赖以生存长大的家庭,每个人原生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受原生家庭的影响非常大,但我们浑然不觉得这个影响之大大到什么程度,大家看自己的性别、长相、身材所有的生物学的属性全是从原生家庭里边来的。除了生物学属性以外,我们的心理社会的属性,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大不大?大。好像谁说过,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所以那个人就为了整一个例外,整出一部电影来。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家庭里边不经意的情况下习得的东西太多了。有些时候父母们会这样想,跟咨询师这样说,你看你的孩子这么不听话,我们在家从来不骂人,他会骂人,不知道他从哪儿学来的。家长的解释说肯定是跟坏孩子学的,但我们可能会想,不知道你的学校是指上学的学校还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有太多的东西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一个咨客讲过这样一句话,我很反感我妈妈对我爸爸的那种方式,可是我却惊讶的发现我对我老公的方式和我妈妈对我爸爸的方式是一模一样的。有没有什么讲解?她的家庭氛围就是这样,用争吵解决问题,用体力解决问题,用冷战的方式解决问题,都是从自己原声家庭中得来,所以他们看到的,首先学的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你去看原生家庭对自己父母的影响非常得大,只是大家平时不去追究,或者大家不学家庭治疗,会很少的考虑,只能考虑一些点,但对原生家庭不会有这么细致的研究,但你要真的去研究,就会发现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非常大。有人还有这样的理论,一个家庭里边有什么问题没有被解决好,这个问题会一代一代往下传,就像生物学的疾病一样,叫代代相传。

    不光是中国还是其他的国家,都有这样的现象,叫子承父业。比如说女方的家庭里边好多是老师、教授、公务员,再看男的好几代农民、自由职业者、个体,我对农民也好、自由职业者也好没有一点意见,但去看,好像几代都是这样的特点,甚至包括有了生物学的疾病或者心理上的问题一代一代都有一些类似的地方。我见过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家族谱,三代一共八个家庭,最好的一个家庭是分居三年,其他的婚姻全部都是解体,我对离婚也没有意见,但是你去看,或者你去看两个家系、父系、母系,男的家系里边没有太多已婚的事,可是女方的家庭里边一代代有好几个这样的问题。所以你看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你去花时间琢磨原生家庭带给你什么样的影响,会发现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第三血脉融合过程中的考验。当两个家庭走在一起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况,如果是门当户对还行,如果是门不当户不对,或者说有竞争权力的明争暗斗,这也挺麻烦。如果大家都是善者也好办,在一起凑合过日子就行。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经济发展很快,社会发展很快,也很浮躁,也有很多人很短的时间暴富了,就不一样了,吸收讲排场了,喜欢暗斗了,当面对另外一个家庭的时候,当自己的孩子要跟对方的孩子有血脉融合的时候,他就会用那样的眼光来挑你。我记得有一次是在乌鲁木齐培训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年轻的医生结婚,他的院长带着我说,让你见识见识西北的风俗,场面很大,好几百人,男方的家庭一流,女方的家庭一流,当然比较热闹有吃有喝。开始的过程,看看那边的衣服穿的比较整齐,哪边比较亮丽一些,哪边不好看一些,看双方家长的比较,两个家族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拧上了。还有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当两个成年人相遇的时候,当两个家族相遇的时候,有很多的习惯或者不习惯或者适应与不适应。我还听说过这样一个事情,一对新人结婚,结婚的新房里边墙上让不让挂红色的喜字,为这个事争的不可开交,婆婆说一定要挂,这是中国的传统喜事,我儿子就这么一回事。媳妇说,我的婚房我做主,我就特别不喜欢这个东西,结果差点因为这个事情打起来。当两代人或者两个人、或者两个家族相遇的时候,有太多的纷纷扰扰都会影响他们融合的过程。

    第四每个家庭的产生就像每一个家庭的个体一样都有生命周期,从两个人走到一起相识相知相许,从那个时候开始新的家庭诞生了,诞生以后有一个轮回,首先是新婚成家,再接下来是养育孩子,再接下来是子女成长、教育子女,再接下来开始会通朝,子女要离开家庭。再往下来走,孩子大了,老人也要老了,可能会叫夕阳还景,大概有这样一些阶段。每一个阶段家庭的发展主体不一样,面对的压力也不一样,出现问题的主要类型也不一样,这个阶段里边我现在见到最多的问题是什么?子女教育。我们都会请一些家庭访谈,突然发现中德班家庭组的现场访谈,所有的案例毫无例外都是子女教育的问题,80%都是孩子十五六岁,初中生高中的时候,开始有的不上学,有的是抑郁了,有的是有睡眠障碍,有的是孩子设施障碍,一米六零的身高35公斤还嫌自己太肥。各种各样的例子,我们觉得挺奇怪,尤其是来了好几次的德方教育,觉得你们中国怎么都是这样的问题,说你们是不是只做十五六岁的孩子家庭问题,我说不是,小夫妻的问题也有,闹离婚的也有,老人跟媳妇弄不好的也有。但不知道最近十来年,这些问题忽然一下子变的非常突出,所以这个事情值得我们思考。但在这儿我们想说的是,家庭每一个发展不同的周期,他的主体是不一样的,他的主要任务是不一样的,他出现麻烦,或者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三个要注意的,家庭有一个发展的轮回、周期。

    第五第六个放在一起说,前面说了父母承担家庭责任很重要,但不好太多去说,可以和第五个放在一块儿,家庭解决纠纷的模式和父母承担责任的能力。纠纷人人有,纠纷也是每个家庭里都有的,我们从来都是希望佳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但有没有一辈子都没有红过脸的夫妻,或许可能有,但很少。有纠纷没有关系,看你用什么方式去解决这个纠纷,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有的家庭里边是用力量来抗衡,先讲道理,讲道理不行就动手。打了、闹了还是不行,最后有的就冷战,最后就是无疾而终,各种各样的情况都可以。但是我们刚才说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有家庭生活的或者人际关系的模式,很多都是来自于他的早年经历,在原生家庭里习得的东西,所以我们可能要去探讨,你们家有冲突的时候,是怎么解决的,是大家讨论、是相互妥协、是早期的办法,还是谁都不让谁的。

    我见过这样一个个案特别有意思,买电视,男的要买康佳,女的要买长虹,最后谁都不让谁,最后达成的妥协是买一个熊猫。还有两个老师都很厉害,一个姓李、一个姓张,孩子叫什么,也为这个事打的不可开交。最后达成的妥协是什么,这个孩子在他们那一辈里边排老四,爸爸妈妈又都是老师,所以这个孩子即不姓李也不姓张,这个孩子叫园丁四郎,这就是户部相让。这个家庭跟你这么近,又需要休养生息,各种各样的功能都在这里实现,但又各不想让确实很麻烦。

    这也是挑出家庭运作和家庭问题有关的事拿出来讲,实际上大家仔细去考虑,或者说你们在实践中自己去思考的话,还会发现更多的点,但我觉得这些点是容易让人注意到的,比较耀眼的这些点。

提问:老师好,大家好,在讲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从国家社会发展的变迁来看,在古代的时候,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候,引起了一场心理和思想的动乱,道家、法家等等,那个时候应该是成年人。后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是新文化运动,又是一次社会的动迁、社会的动乱,那个时候是青年人,他们了解社会的发展。这是年龄从成年人到青年人。最近现在应该说又是一个社会的变迁,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应该说思想动荡已经到了少年,年龄又少了一层,从这个问题上在讲的时候,我在考虑,了解社会的人生经历是越来越短,反过来想,年龄在越来越小的了解更多的社会和世界,是不是跟现在的孩子的这种,别人叫逆反,我不这么叫,我觉得是他的自助性,他是一个自我发展,所以他在寻求自我。如果是逆反,还是成年人站在对的角度说孩子逆反。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来说寻求自我、寻求人格独立。我想跟您请教的一个问题是,我这个看法有没有道理。

盛晓春: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我不知道别的流派怎么看,系统家庭治疗师会说,您说的太对了,系统家庭治疗是没有逆反、没有叛逆、没有阻抗,这几个都没有。她认为每一个人有每个人的生存发展的方式,治疗师绝不会拿自己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教育他、感化他,不是这样,他可能是把不同的价值观都放在一起比较,然后帮助他看,什么样的价值观适合他的成长。如果说我们之间有没有什么不同,或者说到了这个年龄段,不是说逆反,而是心智成长了,看人、看家庭等,你变的越来越复杂,你是有资格、有权力按照你的想法去生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和系统家庭资料认识的基础很有关系,一会儿我们会讲建构主义,真理对主流有他自己的判断,他认为治疗师是不是一定能代表所谓的主流思想,那个伦理道德,还是价值观是不是一定就经得起所有的考验。系统治疗是学到后来,我们的老师或者说流派,他会这样讲,治疗师你要对你自己的价值观非常小心、非常谨慎,担心不要把自己当成了教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您讲的完全有道理。

    就拿我自己个人的家庭来讲,我父亲是生长在旧社会,是见过日本鬼子的。我是文革爆发前一年出生的,我女儿是90后的,在这短短的三代人,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有非常大的不同。我在看我女儿一些变化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十四五岁、十五六岁好像突然变的自己不认识了,我只能说我对社会的发展有一点儿跟不上,我没有这么快的搞清楚iPad和iPod之间的区别,我会觉得他们有权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所以你讲的很有道理。谢谢你!

提问:在您看来,一个搞心理的,心理学从业者连自己的生活都处理不好,会不会很可笑。

盛晓春:我先从自己说起,我工作经历很多年,关于精神科医生有很多说法,有人说精神科医生是所有医生里边心理健康水平最差的。把医生这个职业作为一个群体来分成抽样看,你会发现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副产科医生,精神科医生的自杀率据说是最高的。还有类似的说法,搞心理的人,很多是自己有毛病,自己没有搞明白,以自己的残缺之身还治疗别人。当然这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不知道这样有没有直接回答你这样的问题。有人有这样的论断,学心理之后这个人有三种变化,第一种是变的越来越可爱,第二种是变的越来越可恨,第三种是越来越可悲。可爱是可以很好的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帮助他人的能力、手段、技术,也能帮助到自己,当然是越来越可爱。但是也有人变的越来越可恨,他会去用职业,有人说去操控、教育等折腾别人,当然这确实很可恨。还有人说学了这个东西以后,是不是原来就有一些事没有整明白,或者说学了以后学的有一点儿走火入魔,把自己弄的神神道道的,这有一点儿可悲。在我个人看来,学心理和自己的心理整不整明白没有太大的相关性。其实搞心理的这一帮人也就像做餐饮、做文化教育等其他行业,他是360行里边新增的栏目,国家85年以前没有这个词汇,我们当时学习的时候是这样做,你别把心理治疗师看的太神圣、太高尚,这样的话你会累死的,你拯救全人类以后,最后再拯救无产者自己,你就当成一个很好的营生,能养活自己,还能帮助别人就可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悲不可悲不太重要了,关键是怎么学心理治疗、怎么做心理治疗,是不是能够找到比较合适的方法、找到合适的人,学到比较合适的流派去从业就可以了。你要说可不可悲,自己的生活整不整的好,不管做什么行业,没把自己整好都觉得很可悲。打一个最普通的比方,我听说有一个外科医生,技术非常好,可是在他42岁的时候在给别人做手术的时候,死在了手术台上,是一个部队的医生。当说自发来给他送行的上百人,都说这是人民的好医生。可是我就在想,他是个好医生,可是如果能多活20年,就能救更多的人,为什么把自己累死在手术台上。所以学不学心理,有没有把自己的生活整好,这之间没有必要扯到一块儿。

    刚才有人问我说,现在有很多外孙都是由爷爷奶奶、姥姥老爷在带,问我这个事怎么看,好还是不好。很难说,说好的有什么道理?省时省力放心,而且年轻人工作比较忙,老人家来带也挺好的,老人家还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挺好。可是说不好的有什么不好?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还有一个很不好,他会对年轻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产生影响。反复这个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已经不是父母了,反而是爷爷奶奶、姥姥老爷。到时候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到底是听爷爷奶奶还是听爸爸妈妈?他会很困惑,他不知道该跟谁定位。打一个比方我的父亲已经70多岁,他有很好的人生经验,他有从旧社会活过来的经验,可是用他的生活经验来指导我的孩子今天生活有没有问题,大家觉得有没有?有。还有什么问题?我就觉得我很困惑,如果我对孩子不太负责任,反正我爹妈带着就行了,我天天在外面打麻将、干别的事,那也没有问题。可是我觉得,我好不容易有一个孩子,我得好好的养着他,好好的教他,好好的培养。这个时候就有麻烦了,简单的说可能老人对于孩子的衣食温饱有关系,对信念、需求有没有关系,会影响、干涉,爷爷奶奶和父母亲这一辈几代人有关系,扯的比较复杂。如果老人家帮忙带,可是他们走到这个地方就不走了,再往前走是你们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我把孩子的衣服洗好,我把孩子的尿布换好,我把他的饭做好,最多再说多一点,什么事有一点儿威胁,那个事你不能干,把这些事说明白,再说多了就有一点儿越界了。更何况,如果爸爸说,今天你就不能去,老人家如果说,那有什么不能去的,你对孩子太苛刻了。你小时候,我对你都没有这么苛刻,你凭什么对孩子这么苛刻。这么一来,人际关系就整断了。

    所以要把这两者兼顾好不容易。比较好的,简简单单的做法是有一定的联络,但不要太紧密。代与代、人与人之间界限不清。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个案,非常有意思,这个故事如果要命名的话,叫做一个人面对一个家族。是一个什么故事,求寻的是一个妈妈大概30多岁,她的孩子有七八岁,求寻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家孩子因为要学电子琴,我当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还不一定非要学,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买,他的爷爷奶奶听说要学电子琴,就给他买了一个电子琴。他还有一个姑姑和姑叔结婚没有孩子,听说我们家孩子要学琴,也买了琴。他们家还有一个小姨没结婚,听说小孩要学琴,也买了琴。最后所有家庭里边,奶奶、姑姑、小姨,加上他自己,他觉得我是这四人中间对我孩子最不好的一个。我孩子就说,妈,你最坏,你最叩门,奶奶都给我买琴,姑姑给我买琴,小姨给我买琴,就是你不给我买琴。他就觉得这个家里边完全就没有对这个孩子好像能够起到现实作用的地方,他本来有他自己的想法,可是家里所有的人,只要孩子一哼哼,所有的人都有动作,他来不及反映,反映也没有用。这个家庭当时我也打了一个比方,这是一个四室一厅的家庭,每个室都可以到每个室,而且室和室之间是没有门。大家想一想,四室一厅是这样一个结构,你会有什么感觉,很难受吧,谁都可以到你的房间里来,没有办法。可是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多少,太多了。

刚才一位老师提,做了调查,小区里调查了十个家庭,十个家庭中间有七八全是由爷爷奶奶、姥姥老爷带,我在上海工作过两年,现在上海、北京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年轻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谈对象、去相亲,都由爸爸妈妈去相亲,而且据说还成功率很高。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都怎么了,我们这样的个案很多。孩子要出去之前,妈妈非常小心,教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挺好的,什么安全、什么不安全。孩子回来以后,让孩子从头开始,什么时候到了什么地方,进了门,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从头到尾一点一点的跟妈妈讲,治疗师这么感兴趣,不让你女儿去,你自己去不是更好。家庭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代与代之间的关系太多了。

    在东方医院还见到这样一个个案,女孩36岁反复自杀很多年,反复看病吃药。这中间也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这个妈妈来看病的是女儿,是妈妈陪着来的,妈妈大概59岁到60岁,虽然已经是这样的年龄,但她的轮廓长着非常清爽,说她小的时候有一个美国童星,秀兰登博,跟她长的很像,在小学也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歌唱的好、学习好,长的又漂亮,很招人喜欢。长大以后也有自己的想法,追求者很多。故事的重点是在这儿,她女儿从19岁开始结识了有妇之夫,妈妈找到这个人说服他跟自己的老婆离婚然后跟自己的女儿在一起。看病的原因是为什么?这么多年这个女人反反复复自杀,自己也有自杀的时候,生活过的不堪回首。这妇女两个人是纠纠缠缠扯不清楚,女儿状况不好,从19岁到36岁,最后实在很难弄,说算了,你的事我管不了的,我已经60岁了,管不动了。他们家在北京有房子、上还有房子,他说你要在上海,我就来北京,你要到北京,我就去上海。女儿的话说,你要去北京,我就到北京,你要在上海,我也要在上海,我死也要跟你死在一起。而且她这个话的来由从哪儿来的,女孩子这么讲,我死也要跟你死在一起。她妈妈讲了一句话跟她这句话非常像,那天下午门诊看完以后,他们两点多钟进来,半个小时之后就必须出去,他们在外面坐了两个小时,等到我下班的时候,她们还没有走,说还有话没有说完,我说下个星期二我还看门诊,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可以再来。她就说,那也行吧,最后说了一句话,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你,我就不会这么轻易放过你的。我听了以后毛骨悚然,女儿说的这句话,跟她这句话是不是有一点儿相似。

    人和人之间的界限,会不会让人感觉到紧张,或者说是不是符合工作的环境,或者人际关系的格局和模式。字咨询有很多的经验,人和人界限不清楚,有的时候他会跟你走的特别近,或者希望跟你亲近,还有的是相互之间要远,远一点儿无所谓,做工作相互差一点,没有关系,比较怕的是关系特别近,他跟你拧在一块儿,很头疼。还有一次经历,病人不让我下班,跟老鹰捉小鸡一样不让我走。我说给你提供服务也得游服务的框架,上班、挂号、排队、看咨询,他说不行,我是你的病人,你现在就要给我看。我说你再要闹我打110,他说你叫什么110,我说你弄的我饭的没法吃。人和人的距离感从哪儿来,很多是从家庭习得的东西来。

    这要说就远了,不知道在座的情况怎么样,不知道什么地方开始,也不知道什么年代开始,太太开始查老公的手机、查短信、跟谁打电话,成了很自然的事情。老公被查的时候,除了一点愤怒之外,还有一点忐忑。可是有一些家庭来讲,老婆看老公的短信,实在是有一点儿无耻,这是个人的空间。但说不清楚,法律说这两个人相互在一起,应该荣辱与共,相互忠诚,可是就没有定义到这么细,老婆看老公的手机到底是合法还是不合法,合适还是不合适。有人说什么合适不合适我就查他,不查他一天就过不下去。他在他的家庭里学会,只要谁有钱、只要谁有权,他就可以为所欲为,所以他一定要在家里这么做,最后为所欲为,然后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些都跟家庭没有关系,这是比较常见的,也是人和人之间的界限,有时候不太清楚,有时候确实很难定义相互之间的关系格局到底应该走多远,或者应该走多近,这个事你这么说过分还是不过分。

提问:婆媳关系可不可以用界限的概念。

盛晓春:大家觉得婆媳之间要不要有界限,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尚且独立的人,今天的许文强已经不是昨天的许文强,这都有界限,当然是有界限。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说婆媳要比亲女儿还要亲,要相互扶持,要怎么样,但我个人觉得可以提倡。比如说领养的孩子当成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能当成一样吗?他是你自己从自己肚子出来的,和到13岁和另外一个人结婚的时候,那个孩子已经13岁了,能一样吗,还难。只能从道德上去要求自己,从伦理上要求自己尽量做的好。可是做不好很正常,做好了是属于少的。所以答案很简单,就应该有,就不要说婆媳之间,就是夫妻之间,和自己的孩子之间,也应该有界限。我的女儿大概五六岁的时候,独立分床,很小就要有怎样的经历,你要给她递毛巾,要用门掩着,具体要自己拿捏。有的人说我们可以很近,可以手牵着手,但有的就是做不来。有的人说,我从小跟父母不在一起长大,但我长大以后父母有一些抱怨,别的女儿都可以这么近,跟妈妈牵着手,你为什么不能做到这个样。我说从道理上讲,妈妈说的有道理,可是我的生活经历,我的身体告诉我,这样让我不舒服,我摸着她的手我不舒服。在我3岁到15岁的时候,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哪里,我现在可以花钱找保姆,可以把你伺候的好好的,但是让我自己这么来接近你,我觉得我很难受。所以要互动,最好找到互相都能接受的合适的距离比较好。

    在所有的家庭问题,我看咨询的过程中,一个是人和人之间的界限不清,尤其是孩子到了该和父母分开的时候,可是分不开,这也是家庭治疗里边最常见的情况。刚才说了十五六岁那个时候会有很多问题、很多麻烦,我不认为他是叛逆,孩子成长自然很应该,可是还有一点,从家庭治疗的角度去解读,孩子为什么叛逆。我们可能会这么看,要么是家庭里边原来的夫妻关系就有问题,孩子到了这个时候只是把这个问题摆到桌面上,通过他的问题、通过他的症状引起父母的关注,这是一种解释。还有一种解释说,孩子因为现在慢慢的开始要面临和父母的分离,有一个词汇叫分化、解离,分化在心理治疗里边强调一个人的个体化,个体化不光是意味着他有自己独立的个性,还意味着他和他的母体,从父母分离开来,他以一个独立的人资态社会上出现。这个分开的过程,就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的很流畅,有的做的非常艰难。比如说在武汉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家庭很有意思,孩子19岁,刚刚上大学,妈妈是一个大医院的护士长,妈妈妈妈是医院的总护士长。孩子什么问题,看起来有一点儿像强迫,对周围的环境特别敏感,刚才有人咳嗽,这个声音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在大学里边都是折叠椅子坐下就响,风扇有的时候会嘎吱、嘎吱,所有的声音、咳嗽的声音、折叠椅子的问题都会让他心烦意乱。

    有趣的故事来了,这个妈妈护士长40多岁,精力也很好,能力也很强,老公事业发展也很好,也很少回家,妈妈的精力换放在孩子身上,怎么看觉得自己的孩子好,19岁,个这么高,这么漂亮、这么帅,看着打心理喜欢。周末回来的时候,没事削个苹果给他,看电视就坐过来,越看越喜欢,儿子看着说,妈你没事,说没事,看着你高兴。结果又在那儿看,从上到下的看,说妈你能不能让我安心的看回电视,过一会儿儿子实在觉得难受回自己的房间。父母又难受,倒一杯水进去。最后时间长了儿子知道,妈我看电视你不用给我苹果,我进房子你不要跟进来。母亲还有办法,就是儿子进屋给他打电话。刚刚上大学头几个月,每天打五个电话,中间打一个电话、下午休息打一个电话,每天五个电话。他儿子有一个问题特别想了解,他们班上有一个同学老咳嗽,最后他又跑到学校去找到这个同学,把他请出来吃饭,最后跟他吃饭说,求求你别害我儿子,说阿姨怎么了,说你老咳嗽我儿子注意力都被你吸引了。他说有什么问题,说我有慢性咽炎止不住。这个妈妈为孩子做非常多的事情,这个界限不清,我们没有讲到人和人之间要分开。其实这也是家庭治疗里边非常大的一个主体,有一些时候孩子到了要成长、要分开的时候,他心理没谱,他离开家庭能不能独立承担这些责任。还有一些时候父母觉得自己孩子要离开了,心理真难受。我们见过这样的妈妈,孩子接到大学录取的通知书,第二天就要去另外一个城市上大学,头天晚上妈妈进入儿子的房间,跪在儿子房前,妈妈想到你要离开妈妈,心理十分难受,你能不能这样,妈妈再陪你睡一个星期的觉,陪一个星期就好了。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成年以后的男人跟妈妈睡一张床,盖一个被子,爸爸睡旁边的小沙发,同一个屋子里。但是大家想这合适不合适,孩子已经25岁了。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在武汉的时候,一个女孩子26岁,已经念硕士了。住院的时候我管床,除了问药的时候还有一段话,爸爸还是一个中学的老师,女儿是研究生,下面有这样一段谈话。爸爸说,上个月那几天不在一次正规的拿什么。女儿好奇说,怎么就不算正规。爸爸说,量不对。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我就在琢磨,他爸爸怎么知道量不对。女儿26岁,爸爸是人民教师,受过高等教育。

    家庭之间人和人之间远近亲疏真是说不明白,距离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前两天还见过面的个案,已经是假夫妻,离婚已经好几年了,而且现在做所谓的家庭治疗做到第八次的时候他们手上拿着的不是结婚证书,是离婚证。故事都有什么,第一次来的女的带着小刀进来的,做咨询的时候没事就玩小刀。我说您能不能把小刀收起来,他说你害怕吗,我说不是我害怕,我说你下次来我咨询师之前我拿一把小手枪过来。还有直接很生气的时候,直接拿着脚踹男的,我说不要踹,这样的话咨询就没有办法做了,你要打架我就打110了。他们之间经常有肉博,是女的打男的,拿开水烫,说到这儿的时候,女的还辨,那是头天晚上烧的,不是当天晚上烧的。他们现在已经分开,没有办法在一起生活,可是这个女的只要不顺,打电话,马上出现,必须马上出现。我就问他,你有没有试过什么时候不出现,试过,但直接打电话到父母家,不开门,直接拿砖头砸门。虽然这女的手上拿着离婚证,可还这么说,你这辈子是我的奴隶,下辈子是我的奴隶,下下辈子还是我的奴隶。我对你的政策是吃肉、喝血、敲骨髓。我说这一纸结婚证把这男的折腾成这样,这男的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这两个现在已经不是夫妻了,这男的说我每个月把孩子抚养费付完了,我们两个关系到此为止。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夫妻拿离婚证一年多了,天天还在一张床上睡觉,孩子不知道,邻居不知道,父母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波折特别大,原因在于,孩子生长发育,学业的压力加大,还有从家庭的角度来讲,两代人可能慢慢的要面临分离,两三年以后孩子就要念大学要离开,孩子心理没有准备好,父母可能也没有准备好,还有一个解释是说,可能因为父母的关系很糟糕,孩子牺牲了自己,用自己的症状来唤起父母的注意,让他们能够去说话,说到这儿就比较细腻,症状成为捏合父母或者挽救婚姻关系的一个工具和手段。

提问:刚才您说的这个案例我很好奇,您是怎么做的,这八次治疗是怎么做的?

盛晓春:现在还不是八次,现在做了二十几次了。

提问:您举一些片段介绍一下,我们很想学习。

盛晓春:待会会有怎么学习家庭治疗,一会儿再说,就结合这个案例说。

    代与代、人与人界限不清,亲子难以分离。很多人用前几个生活周期的方法解决现在的问题,有一个词叫与时俱进,这个家庭常态是不能与时俱进,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孩子已经15岁了,他现在还在用远远低于15岁的方式对待小孩子。孩子现在已经25岁了,还在用这样的方式,我见过男人已经49岁了,50岁了,已经到了天命的年龄,可是怎么看病的?是这样看病的。大概是抑郁状态,我说你的抑郁状态什么时候有的,当时什么情况,吃了什么药。他说了两句说不明白,他说这样我说不明白,让我妈妈来说。他的妈妈头发比我还白,72岁,老人家口齿非常伶俐,长的有一点儿精瘦,从1973年开始讲起,我真的非常佩服感慨老人家的精力,我要到这个年龄,让自己永葆青春的话,一定是让自己不放弃。这个男人已经到了45岁了,说自己的病什么时候得的,说不明白,说我妈说的比我更清楚。所以你就看吧,一直就没分开。这是一个很感人的一幕,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好象有一个人叫梅纽英,是美国的小提琴家,也是演奏家,60年的时候有一个老太太拄着拐杖下来说,你不要认为自己了不起,你之所以有这些,还不是因为我,要不是因为我哪有你。梅纽英一边笑、很感人的一幕。我在想,如果这个妈妈觉得,你到现在还是我的孩子,都还必须是我要怎么怎么你,如果是这样的状况,不知道该怎么说,可能有人会说,盛老师你这话说的不明白,你说的都是屯屯沱沱的。我想用更清楚的语言,当孩子成长之后,父母不要再以更多的方式去干预孩子的生活、控制孩子的生活,影响孩子的生活,让他过一下自己的生活好不好,你也过自己消停的生活好不好。


提问:成年是指18岁吗?


盛晓春:从法律的角度上讲是18岁,我问过同行,我说你们最早的独立是怎么表现的?他说两三岁能够摇摇摆摆的,妈妈给我两个马克到小食店买我一个喜欢的牌子吃这个糖,这就是我最早的独立。每个孩子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我见过一个19岁的孩子,高考落榜,第二年复读抑郁了,我们常常说根据来访者的文化知识、习惯去用不一样的语言,你对这19岁的孩子不用这样的语言,你能想什么,他就给你想什么语言,独立非常强。另外一个25岁的人、35岁的人能力很差。这个时候你要跟他合作,要根据他当时的状态,但我们想说的是,如果文化里边、家族的文化、家族的教育里边有这样的理念是说,孩子应该过他自己的生活,他是为他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满足我的需求来到这个世界。如果有这样的理念,那可能就对了。

    夫妻的关系问题,三角化。很多家庭里边孩子之所以出现问题,我们的理解常常是夫妻关系中间有纠纷、有冲突、有冷战,可是他平时不暴露出来,或者暴露出来孩子很小的时候,这个麻烦不呈现,他没有这么多的能量,他也没有这么多表达的愿望,他也没有这么多去调节父母关系的能力,可是到了越来越大,十几岁的时候开始懂事了,他就开始用他的方式来干预父母的方式了,或者挽救父母的方式,或者拯救自己这个家庭。而在所有的办法里边,把自己拯病了,是最说的过去的一个方法。他讲道理,如果正常,爸爸是不会听他的。打也打不过,可是如果你病了,他就不一样了,有这样一个个案很有意思,他的成绩比较好,家里对他的要求很高,他是他那一代成绩最高的,最后要求他做很高的事情,最后孩子不干了。后来就离家出走了,一个礼拜以后从此以后再也不对他有什么要求,只要好好活着就好。可是半个月以后孩子精神状况基本正常,又去上学,妈妈心理又难受,原来的那些想法又出来了,能不能把成绩再弄好一点,又来了。只要他的能力正常,他就会对他提这样的要求,这过去讲的是对孩子的要求,但还是有更多的时候,夫妻之间有矛盾,比如说老公很忙,应酬很多,对太太不是太关心,这个时候太太自己觉得受冷落,那正好,就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男主外女主内,看起来很好,可是男人在外面干什么,谁知道。女人就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说如果我保不住这个男人,至少可以保住我的孩子。即便保不住这个家,我还能保住我们两,所以他们之间会结盟。这种结盟也会给孩子带来很多问题,假如男孩子给妈妈关系走这么近,我们也发现走道都是这样、发声都是这样,跟妈妈很像,因为跟妈妈很近,爸爸很少出现。可以找家庭问题来源,看孩子精神状况稳不稳定,来调节家庭平衡的关系,这就是很麻烦的一件事。

    权力、斗争,谁更正确,这是家庭里边常见的东西,可能这都是之所以产生问题的可能的原因。我们再来看,还有和家庭本身没有关系,但是和社会变迁有关系的事情。我们说了,我们家也是这样,很多家庭都是这样。我不知道北京的情况怎样,在东北几乎所有的孩子,上了小学、上了中学以后,我觉得他们过的都是很悲惨的生活。家庭治疗在国内发展的状况,国外50年代就开始有了很多的流派,六七十年代有了非常多的流派,二三十个,甚至更多,那个时候流派分化很厉害,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开始成熟、稳定,大家不再标榜,你是系统式、格局式,更多的是我们讲家庭治疗,都是一个大的流派,当然研究一个东西其实是差不多,没必要太多的标榜差异。到了90年代以后,还有叙事、索解、简明扼要的解决问题的发展。在香港其实也有很多,有人介绍结构式,有人介绍策略式,还有人讲萨其亚,家庭系统排列也非常的热闹,还有关注叙事等等,整个家庭流派是非常多的。我个人从88年毕业以后,正好和中德班最早期的发展同步,所以这一段可能感情深厚一些。这是我在毕业的那一年,第一次在国内有叫全国心理治疗讲习班,88年10月份在云南昆明举办,当时翻译的文字材料,三个流派都有,主要是家庭治疗、动力式治疗、以及行为和催眠。中间这位是引我上心理治疗这条道的恩人,老人家现在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右边这一位是中德班中班发起人,是万荣鹏老先生,在文化和戒毒非常多,但老人家已经去世了,但他对中德班的贡献是不可替代。引进中德班的四条汉子和一个女人,应该是在86年的时候,因为马家里,也就是德方的主席是在84、86年在北京学汉语,因为心理治疗感兴趣,本人也是家庭治疗师,后来准备在中国开展心理治疗的培训。这是92年在海德堡,这位赵旭东教授,也是把我给忽悠家庭治疗的我的兄长。家庭治疗不是哪个人拍脑袋想出来的,确实有人在做。中德班第四次培训已经结束,第五其在10月3日上海开始。本人很荣幸从第一期开始一直到现在,一天都没有缺。

    怎样学习系统式家庭治疗。学习首先要做连续的培训,两天的培训、两天的介绍不太好,很多人说,杨凤池的我听过了,盛晓春的我听过了,谁我都听过了,怎么听的,做公益的时候,半天有两个人讲,这合适还是不合适,你是坏了人家的名声,砸了人家的牌子。做任何一个流派的培训,大家都知道要做连续培训,中德班的培训从原来的三年六次,一共36天,改成现在的两年四次,一共32天,还是有他的道理,要讲很多的理论、技术、看个案以及自我成长、督导很多的事情,两次培训还要有时间。总共的培训要持续一段时间才比较好,这里边要学很多,系统的理论、整体观,怎么看待问题,到底是不是问题,还有很多提问的技巧,还有很多面对个案的具体经验等等。而且还要学这些东西,我们现在也不断的在琢磨,西方人讲的家庭治疗理论,对东方人好不好用。我们是不是用分化,大家都说分化,个体化,每个人都要讲自己的需求,在家庭里边,每个人都要关注自己,人和人之间要有界限。光这样强调,东方文化里边有的时候不好使,在家庭里边如果没有长幼尊卑。单位中有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不管什么场合出现,都要讲非常厉害的话,不管讲给谁听,不管多少时间,都要讲这样的话,讲的大家一疙瘩。我在想,他家庭里边有没有这样一个等级、顺序,每个人对自己的顺序、意义、角色有没有一个理解。西方人也在变他的观念,原来都要个体化、分化、借鉴,但后来强调要有关联的个体化,虽然是个体化,但还是要看周边的人,还要考虑跟他之间的关系,这个概念对于在国内,在目前的中国国情下实践家庭治疗也是有很多启发意义。我们固然要强调个体化,但也要强调在个体、在群体里边是怎么弄,你天天把领导弄的七混八素的可能也有一点问题。

    回到刚才所说的问题,对于这个个案怎么做。其实系统是家庭治疗不同于心理教育,他是一个面对两个以上的人的治疗流派,而且他还是所谓的叫非指导性的取向,我或许知道有一些家庭这么做会比较好,可是我不知道你的家庭怎么做是比较好,而且我更不肯定,我想说的就一定比你说的要更准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刚开始试图了解家庭里边的问题,了解一些情况。可是很有意思,前面的七次都没有告诉你,他拿的是离婚证,反复两个人还是结婚的状态。爸爸妈妈家庭之间的处理方式是什么样的,你们之间纠纠缠缠,谁是受害者,要想避免要做一些什么事情。从提问的方式去扰动他,而不是从讲道理,心理教育的模式来治疗,也有一个流派是心理教育的模式,但系统式是贯彻一种新的对问题的理解,整体观也好、系统观也好,或者新的价值观也好,来重新诠释看待问题。从人际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麻烦中间来解读这个症状。也做了很多试图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努力和工作,但是有一点儿不幸的是,这个人有很多个人得特点,原来可能也看过其他的咨询师,也被下过一些诊断,甚至也用过一些药,但他始终强调自己是心理疾病的患者,对自己的行为是没有行为能力责任的,对自己的男人非常的不满。当时我试图从比较中立的角度来谈这个事,不太好以个人的角度来谈,以个人的角度来讲,他会说,你说的再有道理,我可以挑战你。你可以这么说,比如说这件事,您估计,假如有十个人,这十个人会怎么看。他比如说怎样、怎样,他对我不好,他妈妈也对我不好。这个时候我会问,如果他妈妈也在,或者你的邻居也在,他们会认同你的讲话吗?他妈妈不好,你什么都好,这么一说,他会说,反正这是我的观点,他们怎么说我不知道。我可能会问,如果他的妈妈在,会不会觉得他也有很多委屈,你也有很多不太合适的地方,他说那也有可能吧。总之我们会通过提问,通过借别人的嘴说自己想说的话。也通过引入很多个视角还看待同一个问题,或者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叙事方式来开展工作。

    总的来讲,有一些家庭会变化很快,更多的家庭是变化不太快,变化不太快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时候你可能要很耐心,这个时候会画家族谱,通过提问尝试扰动他对事物的看法。但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你心中不知道,按照常任的做法,孩子要好好学习,学习不好什么都掰扯,你要这个想法,孩子也会这个想法。过了一段时间好像又回到原点,中间也有发脾气,但他又好像会换一个人,其实我也知道,因为我个人不幸的家庭生活,因为我个人不幸的家庭经历,所以我很害怕承担责任,我对别人很依赖,对别人的要求很苛刻,我自己不愿意付出辛苦,他可以说很多听起来很靠谱的话。可是让他把这些转化成行动就有一点儿难,这时候可能就要问他,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生活过的稍微好一点,你自己可以具体做一点什么?等等,如果要说的话,其实有很多可以说的,但是信息量会比较大,我只能说,家庭治疗是针对整体的一个治疗方式,而且是一个非指导性的治疗方式,同时治疗师是用提问而不是用讲道理的方式去和对方沟通,而且他看待事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说,出现了有一个人有问题,不光是他有问题,是他周围的氛围、环境、家庭关系,都可能有问题,都可能有问题并不是谁好谁坏,而是互动的方式有问题。我们通过提问看一看能不能尝试改变互动的方式,来对这个问题的发展有新的影响。

    治疗师面对这些人的时候一定要中立,对所有的事中立,对每个人喜不喜欢他,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一视同仁,还有他持有什么样的信念,同性恋也好,或者推崇什么、反对什么,他有他的反对,我不能说你这个想法很不对,不会这样。还有对于变化,他经过治疗以后,会不会一次或者三次就发生很大的变化,或者发生大家认为很好的变化,我也不是那么的着急。他要发生变化,当然他们会高兴,可是不发生变化,这也不一定意味着我不是一个不好的治疗师,我可能会琢磨什么地方需要怎么做可能会促进变化。促进变化,是不是我认为合适的对他来讲就合适,也不知道。相对来讲,不是一个这么主导的方式。

    当然你要学家庭治疗,除了学理论、技术、提问方式,还要做个案,还要接受督导,还要有一些个人成长,从系统观点来看待自己的个人成长和发展,看待自己可能有的一些会影响咨客工作的情景,这个过程就是比较长的过程。我现在走了20来年,但前面还有很多路要走,也愿意跟大家一起慢慢的往前走。

    我的汇报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长沙心理咨询  长沙婚姻咨询  长沙青少年心理咨询  长沙婚外情咨询  长沙厌学心理咨询  考试紧张 长沙强迫征咨询  长沙社交障碍咨询  长沙失眠咨询        长沙性心理咨询  长沙心理咨询中心  长沙抑郁咨询  长沙焦虑咨询   预约电话:0731-82199759   地址:湖南长沙市八一路20号(咨询室) 

 版权所有© 长沙晨光心理咨询服务所           湘ICP备06014940号

净化网络环境,遵守国家法律。空间服务商-诺凡科技wangzhan8.com技术支持-投诉建议